学园暂停时间全文阅读/

  • A+
所属分类:散文精选

之所以敢这么说,那是因为中国腾飞的航天业务属于妥妥的实力咖,只要是在这个圈子里混的人自然是懂的都懂。

而如韩国、日本、巴西等国家的三、四线航天业务实体那基本都是颜值咖了,不拿出点儿漂亮的产品模型根本就吸引不到客户的注意。

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比不过中国腾飞,因为业界普遍认为中国腾飞已经在卫星和运载火箭的生产制造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自动化模式。

话句话说,那种在其他国家只能用人工一点一点清除的毛刺儿和毛边儿等作业,在中国腾飞完全使用自动化甚至是智能化设备解决的。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腾飞才会能够在半个月内连续生产两批次,五枚运载火箭。

毕竟在传统航天产品制造领域根本没办法用人海战术,因为这类高端制造领域对工人队伍的要求非常高,并不是随便抓来一个读过几年书的人就能胜任的,是需要长期培养才行,而这也导致全世界从事航天制造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数量并不多。

学园暂停时间实到单个国家,单个制造实体的话就更少了,这也是为什么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所说的他们苏联生产导弹就跟生产香肠那么简单是吹牛逼的原因所在,别说是当时的前苏联,就是鼎盛时期的前苏联,哪怕透支暴兵也达不到这种程度。

可谁都没想到的是,时隔半个多世纪后,中国腾飞的航天产品生产线似乎把当年赫鲁晓夫的话变成了现实,半个月内连续发射5次,11种不同类型的航天器,平均每三天就发射一枚运载火箭,入轨2.2颗卫星。

也就是说,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中国腾飞在平均的天数上至少生产出一枚运载火箭和2.2颗卫星,才能满足如此高频率的发射任务。

起初听到这个消息的李东秀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中国腾飞使用了自己的应急备份火箭和卫星。

这是一些有实力的航天制造供应商的常规操作,算是国家应急储备的一部分,毕竟你不知道啥时候需要应急的航天发射,所以一般的情况下都会事先生产些航天产品进行备份。

可即便是备份数量也不会很多,因为航天器由于过高的精密程度,对储存和日常维护的要求很好,造的太多而不用,会导致维护成本呈指数级升高,很不划算。

所以除了军队用于战备值班的远程导弹外,一般的制造实体都不会这么干。

因此,备份火箭撑死了也就一枚。

也就是说,中国腾飞就算有备份火箭也不会很多,两枚算是撑破了天。

事实也的确如此,当时中国腾飞储备仓库中只有一枚ZTH—2C型液体运载火箭,主要是为了5月下旬发射新一批“漫游终结者”卫星星座准备的。

然而W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导致中国腾飞的原定发射计划推迟,转而为支援灾区救援实施应急发射,与此同时中国腾飞位于秦岭南麓的运载火箭生产线和位于相州的卫星生产线全力开工,在半个月的时间内生产出4枚运载火箭和8颗卫星。

这个效率虽然照比一个小时就能生产上万根香肠要差得很远,但也非常恐怖了。

因为这意味着什么,中国腾飞可以在紧急时刻,将生产线转化为远程导弹的批量化流水线,暴兵的情况下能够在极端的时间内将国内的战略武器数量翻几番。

这就不是简单的骇人,而是彻底的恐怖!

平时不承担维护远程导弹的高昂成本,只维持最低威慑和一些经过充分训练的架子单位。

紧急时刻,利用暴兵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充建制。

这种类似常备军和动员扩军的机制,不但可以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其威慑的力量同样不弱。

没看到自由美丽间对中国腾飞半个月5此航天发射没有半句评论不说,就连“超高音速亚轨道可返回式航天器”试飞试验也都是一笔带过,指示强调维护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性。

很显然,自由美丽间内部是有明白人的。

亦如此时此刻坐在首尔KBS新闻演播间内的李东秀一样,很清楚中国腾飞在航天领域种种表现究竟意味着什么。

问题是知道是一回事儿,说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没办法,韩国大宇集团为了“罗老”号运载火箭发射能够得到更高的国民关注度,从而获得政府方面的特别预算拨款支持,不惜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李东秀作为首尔大学的航空、航天系教授,本应该理性多余感性,可在得到首尔江南区的一套高档公寓和一笔不菲的“咨询费”后,就开始昧着良心附和起韩国大宇集团的这波节奏。

问题是,就算昧着良心也应该晓得自己有几斤几两才对,结果李东秀一通瞎哔哔,哔哔的自己都信了。

以至于KBS电视台准备采访庄建业,准备当年比较下两大集团在航天领域的技术实力时,李东秀还叫嚣这有可能是庄建业的至暗时刻,因为那件穿在庄建业身上的皇帝新衣,将被彻底撕下。

结果,庄建业面对镜头只说了个轨道税,就把韩国这边给弄破防了,李东秀也总算清醒过来,但却为时已晚,因为他已经在新闻演播间里被架在火上烤了。

这也就罢了,关键是美女主播居然鬼使神差的问出那般要人命的问题,让他怎么回答?

说中国腾飞是假的,纯属胡扯?

若真如此的话,过两天中国腾飞一顿狂射,把东北亚上空喷满了“漫游终结者”卫星星座,直接将“罗老”号的轨道和发射窗口封死怎么办?大宇集团还不得找他拼命?

要是实话实说的话,那不是等于当着全体国民的面儿承认自己以前说谎,自己打自己的脸

学园暂停时间全文阅读/

左右都不是,李东秀只能选择犹豫,于是新闻播放间内陷入诡异的沉默,见状监制看不下去了,赶紧催促美女主播让李东秀别耽搁时间,痛快点儿。

可还没等美女主播开口,前方的记者朴真爽却已经再次向庄建业发难:“庄先生,您的轨道税提议我相信永远不会实现,因为我们韩国大宇集团年底就会用‘罗老’号运载火箭证明,我们有能力构建自己的航天技术体系,所以我想问的是,届时面对韩国大宇集团的竞争,中国腾飞将如何选择?”

“哦?”庄建业诧异的看了一眼朴真爽:“你确定要我回答?”

朴真爽很认真的点头:“希望您做出明确的回答!”

“好吧……”庄建业说着吩咐旁边的助理:“把手机的免提打开……”

助理闻言毫不犹豫的按下免提,旋即朴真爽便听到手机里那慌张而又熟悉的声音:“我是大宇集团社长金敏硕,希望能跟贵集团的庄先生通话,我们答应庄先生的一切要求,愿意支付1.5亿美元的轨道使用费,如果可以2亿美元也没有问题,请您务必通知庄先生,我真的希望我们能够直接通话……”

喜欢腾飞我的航空时代请大家收藏:

至于外层空间轨道使用费这一事,韩国大宇集团为什么至今都不知道,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整个航天小俱乐部里根本就没人觉得韩国大宇集团有这个资格能加进来。

换句话说,没人看好韩国大宇的“罗老”号运载火箭。

基于此,那些所谓的外国专家,航天业界的资深人士所说的那些称赞“罗老”号运载火箭的话,都是骗人的。

韩国的民众尽管习惯自己给自己打鸡血,不代表他们是一群傻子,通过自家记者和德国媒体所问的问题两厢一对比,自然察觉到里面的猫腻儿。

于是乎,位于首尔的KBS新闻演播间的热线电话瞬间就被打爆的同时,在互联网上,一群热血的韩国年轻人更是言辞激烈的质问韩国大宇集团,是不是玩弄国民感情!

如此严重的信任危机,作为韩国大宇集团参与投资的KBS电视台,自然要出面做出一些澄清,他们自己当然不行,问题是如今的演播间里不是有个现成的首尔大学航空、航天系的教授嘛。

更关键的是,李东秀除了就任首尔大学外,早年还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进修过空气动力学,之后有前往英国帝国理工担任了3年的访问学者,在大宇集团上马“罗老”号运载火箭后,以特别顾问的身份前往俄国为大宇集团洽谈俄制一级火箭技术转让事宜。

可以说,李东秀学园暂停时间算是韩国国内在航天领域金字塔尖儿的存在了。

正因为如此,眼瞅着信任危机就要扩大,美女主播的耳机里不断传来监制让她向李东秀提问的指示,于是美女主播稍微酝酿一下便开口问向李东秀:“李教授,中国腾飞的庄建业的话您刚才也听到了,可谓是嚣张至极,不但要收取各国的轨道使用的费用,还反问前方的朴记者,半个月五次航天发射11种不同类型航天器意味着什么?现在广大观众朋友都有个疑问,庄建业这话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的‘罗老

学园暂停时间全文阅读/

’号能不能做到半个月五次航天发射11种不同类型航天器?”

听着美女主播的问话,镜头前的李东秀面容平静,神情淡然,将教授那种高贵儒雅表现的恰到好处,然而在镜头照不到的内心深处,李东秀却是一脸的狰狞恐怖,恨不得这就变身一头洪荒凶兽,把对面的美女主播一把掐住。

这得脑袋里有多少坑才能问出如此埋人的问题?

要知道,这件事连美国人都避而不谈,不是不想评论,而是评论了之后不知道自己还没有没有台阶下来。

因为那意味着不是发射上的成功率和火箭的可靠性那些明眼人都能看到的问题,而是中国腾飞隐于背后那无比强大的航天工业制造能力。

想当年冷战时期,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访美期间跟美国人说,他们苏联生产运载火箭就跟生产香肠一样简单、高效。

这当然是吹牛逼,因为事实证明,卫星和运载火箭这类航天产品的复杂程度并不比大型喷气式飞机差多少,也正因为如此,整个航天产品的生产周期都特别的长。

就拿韩国大宇来说吧,一颗不到200公斤的小型卫星,大宇集团需要超过半年的时间才能制造完成,随后的测试要需要至少2个月的时间。

也就是说,完成一颗具备发射状态的人造卫星大宇集团需要8个月的时间。

至于“罗老”号运载火箭更是要达到10个月的周期才能正式下线。

欧洲能比韩国强一点,其主打的“阿丽亚娜”系列运载火箭需要6个月的时间,卫星则要3个月。

俄国在前苏联时期效能会高一些,但自打解体后,基本上跟欧洲差不多。

美国则要比所有人都要强一些,一些快速的运载火箭和卫星能够在一个月内完成生产、制造、测试和发射。

周期之所以会这么长,主要是因为航天产品的某些特殊性质决定,就比如运载火箭在制造中,由于材料、加工以及工艺的问题会产生大量的细小毛刺和毛边儿,如果不能及时处理的话,在火箭发射时极容易造成密封泄露或其他隐患,导致整个火箭爆炸报废。

而清理这样的毛刺儿和毛边儿的工作根本就没办法用机械完成,只能依靠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钻进运载火箭腔体,一寸一寸的去处理。

一级火箭还好,直径大,人也好钻,活儿干起来还不算麻烦,可二级、三级火箭的直径是越来越小,再加上内部的诸多设备又挤占了大部分空间,以至于技术工人们很多时候都得以很怪异的姿势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使得收工时不少人的腰直不起来,胳膊回不了玩儿。

更有甚者,某些技术工人的体重和身材还要有严格的限制,不然肉太多的话,就没办法钻进狭小的空间去作业了。

李东秀就曾在在俄国乌拉尔山工业区的某运载火箭生产厂见到过一位58岁的老技工,他是该厂唯一一位能够在三级运载火箭和整流罩这些狭小空间作业的技工,除了这位老技工技术精湛外,更重要的是不到1.7米的老技工体重常年保持在55公斤,所以在苏联时代他就被厂里当做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来培养,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类似的情况,欧洲、韩国乃至美国都有存在,也正因为如此,运载火箭的制造真的是想快都快不起来。

快不起来,就等于效率低,效率低必然会导致成本升高,而这也是为什么不少航天业内认识认为中国腾飞所谓的廉价航天是个悖论,因为全世界航天产品的生产效率就摆在那儿呢,你怎么廉价!

然而中国腾飞用半个月连续进行五次高频率的成功航天发射高速告诉世人,你们办不到的事情,中国腾飞就能办到;你们觉得悖论的事情,中国腾飞就能顺理成章,若非如此,在阿布占比防务展的航天展厅上,中国腾飞也不可能只挂出一道横幅:“我们比任何人射得都快,射得都远,射得都久!”

喜欢腾飞我的航空时代请大家收藏: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