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周末,几个写涂鸦的朋友被邀请去新开的餐厅喝酒。
朋友提前说了,这家新开的餐厅规模不大,但是有特殊的意义。果然,到了门口,被红图领着。“回首激情时代,“红色经典””的口号映入眼帘,走进店内,身着草绿色衣服的服务员穿梭其中。各种红色标语让店铺显得温馨。他一坐好,服务员就沏了浓热的茶,茶是暗黄色的,随着热气有一种特殊的香味。服务员提醒,这是固原特有的辣椒茶。哦,连茶具都是军人行军时随身携带的搪瓷壶。这种罐子过去看起来像搪瓷罐,但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瓷器。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没什么意思。
喝茶时,我下意识地环顾四周。东面是几幅伟人的巨幅画像,即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经常挂在政府办公室和农民家中的标准领袖画像。它们表现出一种时代的庄严。在西方,入口处是一组关于毛泽东各个时代的绘画,包括革命时代、大跃进时期、“在长江中游泳”等等,有20多幅画。再往里看,是一个名为《永远爱毛主席》的连环画,里面一个维吾尔族老人紧紧握住毛主席的手,看起来很激动。这个故事我很熟悉。我上小学的时候,课本上有这样一段文字,题为《库尔班& middot屠呦呦会见毛主席。可能是因为“似曾相识”我才走近这幅画。熟悉的故事,连同简单的感受,一下子涌上心头,我无法把目光定格在这张熟悉而久违的画面上,久久沉思:全国解放了,穷人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被中国共产党解救出来,当家作主了。维吾尔族老人库尔班&米德多;屠鲁穆很感激,就把葡萄干、哈密瓜干、岘港等土特产打包。他骑着驴,从新疆来到北京,看望人民的大救星毛主席。
这个真实的故事,留给后人的思考耐人寻味。我们自然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不会有新的民族关系。五十六个民族有五十六朵花,共同富裕全靠大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各民族团结和谐。
在服务员的带领下,我们上了二楼,沿着走廊,一幅幅欣赏着。画面丰富多彩,有大跃进时期修水库修梯田的,有冶铁的,还有“样板戏”剧照,都有特别的回忆。如果说这些画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很平常,那么现在它们多少有些奇怪和亲切。在“大寨馆”,毛主席收到陈永贵和郭凤莲的照片,表现出一种温情,表现出一种以人为本的情怀;在“雷锋馆”,头戴红领巾的雷锋面带微笑,很友好。面对他的各种形象,人们深有感触:半个世纪以来,毛泽东思想、雷锋精神和大寨精神引领了中国的精神走向。今天回想起来,我觉得有很多值得发扬和继承的因素。
陈永贵,雷锋,铁血王曼金溪,还有很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在当时都很努力,从小事做起,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宪法赋予的使命。他们义无反顾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投入精力,这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信每一个经历过那段火热岁月的人,都希望这种精神能够得到提倡,能够脚踏实地的传承下去。
动荡的岁月已经成为历史。然而,反思和渴望从未停止。这家名为“ Jujuquan ”的酒店,正面装饰着红色的回忆。我认为他们不是在试图迎合某种情况,而是在追忆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精神,通过缅怀创造了伟大业绩的领导者的朴素情怀,表达以勤俭朴素、诚实友善为主旋律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美德和美好愿望。虽然酒店地理位置偏僻,但是食客很多。我想这大概和这种特殊的用餐环境和氛围有关。
回到一楼,该吃饭了。食客分批进入酒店。有时尚情侣,有老幼家庭,有累了一天饿了一天的农民工。还有两个高个子的外国朋友,一男一女,看着墙上的画,好奇心溢于言表。
服务员手里拿着菜单,催促我们点菜。你要点什么?我征求了其他几个朋友的意见。朋友又踢我“球”。让我来决定。我说:“吃杂粮。”刚点了一份“荞麦搅面”,一份“裸豆面条米饭”,一小锅“荞麦面切片/[一盘“蕨菜”,一盘“白萝卜”和一盘“葱拌豆腐”。还好有几个朋友和我有同感,觉得吃杂粮挺好的。
然而酒被抹上了“二锅头”。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喊大叫喝酒,而是用“军用坦克”把酒灌满,彼此相遇,发出铮铮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