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最近身边发生了三件事,真的让我很生气。
说白了就是三篇,其核心思想是一味辞职旅游不可取,人回来还是要面对辛苦的工作和生活。因此,人们在职业规划中应该务实和务实。诗和远方只是幻想,顶多是有钱有闲后的消遣。
其中还有一个看似成熟的作者和我说话。一开始他说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后来说了两句就绕圈子说大部分人否定的东西没有生命力,那种天马行空的生活是不对的。——前后转身一个声音,一共49秒。
后来慢慢梳理,发现类似的作者和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鄙视个体生命,甚至鄙视自己的生命价值。
这种鄙视首先体现在一种典型的思维方式上,就是“大家都说不对,你就不对”。这种集体压倒个人的思维方式,在老一辈人心中广为流行,他们害怕与众不同,害怕独立。所以辞职、旅行之类的生活不是每个人都选择的,肯定是有问题的,也是错误的。
那么既然事先就定好了这种生活一定是“有问题”,那就更容易找理由去验证了。而且发现的理由越充分,作者越觉得自己是对的,从而间接起到说服自己的作用——你看,我说服了另一个人,那我就是对的,那种生活确实是异端。
但是,即使你说服了成千上万的人,你也不能否认你对逃避的真正向往——,因为它来自人性。作为一个坚定的自由主义者,我讨厌这种集体压倒个人的思维模式。类似的文章对“异端”活人的内心状态充满了主观臆测。一篇文章的作者甚至直接说,“对于女人来说,爱情和婚姻,孩子和家庭永远是第一位的。她就这样彷徨,以后膝盖周围就没有孩子了。她晚年可以说幸福吗?”
你又不是她,请不要这么粗暴地揣测别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结论好吗?
比如另一篇文章,“女生26岁。毕业后换了五份工作”,三言两语就交代了背景。但这意味着什么呢?毕业后换了五份工作,不仅能说明她是一个公主病很严重的病人,还能说明她非常渴望自我追求,对生活很敏感却不满足。几句话不能概括一个活生生的个体。
后来文章的走向也符合大家的预期,开始说女生抱怨自己被公司排挤,又想辞职。然后作者无奈的说,“被排除?这不是正常的生活状态吗?没什么好抱怨的。”
是的,是正常的生活状态,但是抱怨不正是一个正常人面对不公的正常反应吗?即使女孩因此辞职出走,这一切对她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她可能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旅行和选择中逐渐找到自己。当她经历了这些动荡和痛苦,有一天她变得独立和成熟的时候,也许她会感谢自己的抱怨和冲动,永远不会否认自己的过去,说自己不该抱怨,世界永远不会成熟。
作为一个坚定的自由主义者,我坚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无论每个个体在追求个人价值和定位的过程中做出了多么奇怪或者看似盲目的行为,只要不损害他人利益,都应该受到尊重、允许甚至鼓励。
这种对个体的蔑视的另一种表现,是我多次强调过的,用心灵代替现实生活——,也就是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的。比如另一篇文章说,放慢脚步的前提是你掌握了养活自己的技能,制定了完整的商业计划,避免出差回来后与社会脱节,简历上有一大片空白。怎么才能找到另一份工作?那篇文章里有一个很好的问题:你要把没有固定住处,打零工的生活方式变成以后的生活。就这样,对你没关系?
说实话,作者的文笔不错,我很欣赏。传统上有一种所谓“业余时间”的理论,对自己很安慰,往往是这样的:亲爱的,把旅行当成一种爱好,业余时间去吧,生活还是很辛苦的。
只是,亲爱的,你没看见吗?这是反人类的。你有没有看过一本叫《恋爱婚姻和未来婚姻人生规划》的书,做好笔记,考试合格后开始谈恋爱?
再次,请尊重我们每个人的真实感受。恋爱的时候,你愿意赴汤蹈火,甚至愿意为她付出一切。当你写一篇好文章时,你会觉得自己站在了城市的顶端。同样,当我迫不及待想去旅行的时候,我简直无法忍受把它当成一种爱好的妥协。
是的,我们只是想漫无目的地盲目旅行。为什么不可以?你没读过毛姆和凯鲁亚克吗?是的,正是因为我们迷茫,才要去旅行。如果我们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要做什么,旅行前会遇到什么样的风景,那么这次旅行和和旅游团、导游一起去景区拍照的阿姨有什么区别?旅行的美好是未知的,不是吗?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用反讽的方式描述了很多人所期待的“重疾”。我还亲眼看到几个三十多岁的女生,身边围着一个保险公司的经理,详细讨论她们80、85、90甚至95岁会得什么病,如何投保。从逻辑上来说,这和“以后打算去旅游是一样的,不然回来找不到工作。”他们都在担心未来,所以我的讽刺可以升级如下:
是的,我们真的要考虑未来,为未来做好适当的安排,然后去看世界——既然死亡是未来最确定的事情,除了做好职业规划,准备足够的钱养老、大病、育儿等。,你打算从今天开始准备死亡的细节吗?丧礼,裹尸布,收钱的保险箱,遗产分配,灵堂的装修都准备好了吗?那些一来就跟我说实事求是的人,那些闭口不谈就讽刺辞职不切实际旅行的人,请你们赶紧回家,准备好了再来,好吗?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常的,死亡随时都会到来——,所以请做好准备。
讽刺了半天,言归正传。我想说的是,在旅途中,在迷茫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风景,一些人,也许我们真的会毫无收获的回来,只是在那些围观者的心愿中间,为他们虚伪的安心再添一根柴火;但也许,我们真的长大了,成熟了。旅行的魅力之一在于未知,那么空白的简历呢?可能是我在旅行中打开了自己,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或者更喜欢的领域。为了理想在小镇开店怎么样?积累经验继续开,但是做生意是付不起钱的。是不是允许普通商人倒闭,我们的生意倒闭了就全盘否定了?
至少,大自然能让我们真正学会谦卑,学会换个角度看自己。人的狂怒和挣扎会在大自然的包容下融化成无形。是刻骨铭心的经历,是头脑永远想不出来的,所以是无价的。回来的时候,你可能已经不是离开之前的你了,曾经困扰你的问题也会减少或者消失。你会从更高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人生和自我,内心的安定感是踏实快乐的前提。
是的,你追求自己可能得不到成长,但不追求就不会成长。——只要你不傻到把这个世界当成成熟。
关注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之前确实写过一篇反对盲目旅行的文章。的确,盲目旅行,随风辞职的人肯定也是存在的,但即使在那篇文章里,我也说过,即使是盲目旅行,也比那些通过头脑扼杀一切可能性的人好。那样的人真的不会迷茫,因为他们早就被自己心中的教条和主观臆断牢牢控制住了。他们对自己的感觉绝对很棒,他们的生活一点也不迷茫——只是封闭和枯萎。当我翻看这三篇文章时,发现看不到自己的真实需求,用脑子强行打磨自己真实愿望的虚伪,往往连当事人自己都不知道。有时候我会想,这种骨子里的虚伪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我想不通的时候,我想借用郭德纲的一个问题来回答这个思维模式:你不知道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了吗?
我知道这篇文章谈不上什么章法,而且也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冲出来的,因为胸口淤塞没吐,还因为以下很简单的事实:
一种是习惯做奴隶,然后用想象力杀掉任何可以逃跑的人;一种是一个人,即使最后还是个奴隶,但至少奋斗过,至少真的为自己的自由意志做了些什么。——你想成为哪种人?
最后,我给你一句话:
不要把世故当成成熟。当你老了,回首逝去的岁月,只有那些曾经冒着生命危险的瞬间,依然会在你的生命中熠熠生辉。而那些敢想不敢做的人,最后都会进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