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在历史悠久的众多朝代中,我对唐朝情有独钟,除了它雄壮的气魄,没有别的原因。今天参观大明宫加深了我对唐的爱。
提起唐,我们总会想起唐诗,无论是“飞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还是“夕阳落寞的,秋水同色”,我们总能感受到一种它,著名文学评论家先生曾将其命名为“唐代气象”。事实上,这种盛唐气象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上,而且作为一种固化的艺术建筑。在参观大明宫的时候,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与宋代的飞檐和明清的雕梁画栋不同。唐代建筑的房檐都是用斗拱简单支撑,直立而立,古朴而凝重。其实就是这个看似对建筑的装饰部分漠不关心,却表现出对建筑主体的突出和自信——唐代的建筑并不依靠细节来吸引人的注意力,主体本身的庄严感能让人产生敬畏感。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壮丽的文化呢?我觉得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包容的精神。一方面,我们永远不会闭关锁国,而是勇敢地与各种文化融合,无论这种文化与我们的本土文化有多么不同。大唐的僧人涉水到印度,就是为了得到天竺的佛经;中亚和西亚的文明,通过丝绸之路的串联,被明星镶嵌成一条耀眼的项链。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自然吸收了各国的文化,受到冈底斯山另一端文明的影响。这一时期外交的发展也空前繁荣。站在球场上的人有三分之一来自其他国家,普通街道上近四分之一的人不是黑眼睛黄皮肤,以至于人们早就看到了。一想到1000年后的清朝,我就忍不住感叹,当时我叫洋人“红发怪”另一方面,我们从来不因为自己的文化强大就把它抱在怀里,而是让别的国家来学习。众所周知,日本对唐代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前后9次派遣唐大使来华学习。我们毫不犹豫地传播我们的文化;鉴真坚持把佛教和中国文化带到日本可能是不合理的,即使他在旅途中失明了。我们真的能感受到鉴真那种为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就可以暂时抛开个人利益的感觉吗?
放眼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留下的就是中国。原因是什么?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从来没有被湮灭过,正因为我们的包容性,我们有这样的文化自信,可以无所畏惧地面对不同的文化,我们愿意不断从中汲取足够的养分,让我们的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
这是唐朝兼容并蓄的精神给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财富。在世界各国越来越接近的今天,我们要发扬这种精神,勇敢地让世界文化的流动与中国文化的深厚根基交融,不要害怕任何文化侵略。与其为此担忧,不如努力发展自己的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自净能力。
1000多年前,唐朝的祖先就知道,只有文化的激荡与包容,才能让一种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想复兴中华民族,恢复当今人民的文化自信,怎么能不坚持这种思想呢?